垃圾分类需从小区物业管理开始
垃圾分类,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、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,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。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,力争物尽其用。7月1日,被称为“史上最严”垃圾分类措施的《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,根据规定,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。与此同时,全国多地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“强制时代”。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的正式实施,让全国人民都为上海人民操碎了心。但住建部表示:到2020年底,也就是明年年底,全国至少要有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。
垃圾分类
一、垃圾分类
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如下四大类:
1、可回收垃圾
可回收垃圾:如废纸、塑料、玻璃、金属和布料五大类。
2、厨余垃圾(湿垃圾)
如剩菜剩饭、骨头、菜根菜叶、果皮等食品类废
3、有害垃圾
如电池、荧光灯管、灯泡、水银温度计、油漆桶、部分家电、过期药品、过期化妆品等;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、有毒的物质或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。这些垃圾一般使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。
4、其他垃圾(干垃圾)
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垃圾。如砖瓦陶瓷、渣土、卫生间废纸、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果壳、尘土、食品袋(盒)。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、地表水、土壤及空气的污染。
二、垃圾分类的意义
1、减少环境污染
由于我国垃圾没有进行分类处理,现代的垃圾含有化学物质,有的会导致人们发病率提升。如果通过填埋或者堆放 处理垃圾,即使远离生活场所对垃圾进行填埋,并且采用了相应的隔离技术,也难以杜绝有害物质渗透,这些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而进入到整个生态圈中,污染水源和土地,通过植物或者动物,最终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。
2、节省土地资源
我国目前垃圾的处理方式有两种,一是垃圾填埋,二是垃圾堆放,无论是哪一种,其实质都是将垃圾从一个地方运 到另一个地方,仍然占有土地资源。就目前而言,垃圾填埋是最简单也是最方便的处理方式,但是对于未来的发展而言却是极为不利的。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是固定的,中国人均土地特别是人均耕地土地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。 填埋场都属于不可复场所,即填埋场不能够重新作为生活小区。如果将土地资源变成垃圾的处理地,那么就相当于慢性自杀,未来进行土地修复的费用就会很昂贵。
3、再生资源的利用
垃圾的产生是源于人们没有利用好资源,将自己不用的资源当成垃圾抛弃,这种废弃资源的方式对于整个生态系统 的损失都是不可以估计的,垃圾一旦通过填埋或者焚烧的方式处理,想要重新利用就是极为困难的。在垃圾处理之前,通过垃圾分类回收,就可以将垃圾变废为宝,如回收纸张能够保护森林,减少森林资源的浪费;回收果皮蔬菜等生物垃圾,就可以作为绿色肥料,让土地能够更加肥沃。
4、提高民众价值观念
垃圾分类是处理垃圾公害的最佳解决方法和最佳的出路。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路径。垃圾分 类能够使得民众学会节约资源、利用资源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提高个人最终的素质素养。一个人能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,那么他也就会关注环境保护问题,在生活中注意资源的珍贵性,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。
三、垃圾分类原则
1、分而用之
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废弃物分流处理,利用现有生产制造能力,回收利用回收品,包括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,填埋处置暂时无法利用的无用垃圾。
2、因地制宜
各地、各区、各社(区)、各小区地理、经济发展水平、企业回收利用废弃物的能力、居民来源、生活习惯、经济与心理承担能力等各不相同。
3、自觉自治
社区和居民,包括企事业单位,逐步养成“减量、循环、自觉、自治”的行为规范,创新垃圾分类处理模式,成为垃圾减量、分类、回收和利用的主力军。
4、减排补贴 超排惩罚
制定单位和居民垃圾排放量标准,低于这一排放量标准的给予补贴;超过这一排放量标准的则予以惩罚。减排越多补贴越多,超排越多惩罚越重,以此提高单位和居民实行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的积极性。
5、捆绑服务 注重绩效
在居民还没有自愿和自觉行动而居(村)委和政府的资源又不足时,推动分类排放需要物业管理公司和其他企业介入。但是,仅仅承接分类排放难以获利,企业不可能介入,而推行捆绑服务就能要解决这个问题。将推动分类排放服务与垃圾收运、干湿垃圾处理业务捆绑,可促进垃圾分类资本化,保障企业合理盈利。
垃圾分类回收说难不难,分而用之实为关键,因地制宜提供方便,自觉自治行为规范。
四、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要当好垃圾分类的践行者
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要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教育,对业主、租户、家政人员开展培训,指导群众熟悉、掌握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方法;加大对物业服务企业员工专项培训力度,帮助他们提高垃圾分类管理的意识、责任感和指导业主实施垃圾分类的工作能力。
垃圾作为城市发展的附属物,每一个市民既是垃圾的制造者,又是垃圾的受害者,如今更应成为垃圾公害的治理者。在推动垃圾分类的同时,更必须治理垃圾产生的源头,在前端和过程中将量减下来,形成一条清晰的纽带。
2019年7月1日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。目前各方高度重视,都在积极推行此项工作,但是,仍需长远考虑,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,真正做到坚持和保持。
垃圾分类工作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,居民委员会、街道、业主委员会都应鼎力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工作,多方携手共同推进建立制度保障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效实施。
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实施后,相关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也亟待细化和改进,在制度上、经费上建立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效机制。
物业管理行业要研究将垃圾分类纳入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,同时应将垃圾分类所涉及的成本纳入物业管理费构成中。在物业服务合同中,应将垃圾分类的内容、标准予以明确,实施考核。
通过对《业主公约》的修订,将垃圾分类的要求写入《业主公约》。借助《条例》处罚机制,加强对业主、租户和家政人员的约束力,逐步把垃圾分类转化为各方的自觉行为,真正使这一利国利民的工作常态化、长久化。
垃圾分类
综上所述: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。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,既省下了土地,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,还可以变废为宝。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,降低处理成本,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,具有社会、经济、生态三方面的效益。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对物业服务企业而言,垃圾分类处理的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,要真正确保《条例》落地,物业服务企业必然要加大现场监管工作力度,无疑也需要增加更多的工作要求、工作人员成本。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,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。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,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,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,减少垃圾处置量,改善生存环境质量,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。